先秦儒家的“道”與“技”之辨
——以《荀子·富國》為例
作者:葛詩嫣
來源:原載《理論界》2021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考核了《荀子·富國》的“道”與“技”思惟,以“明分使群”解讀荀子的禮思惟基礎上的“道”“包養條件技”觀,認為晚期的儒家思惟中體現了尊敬知識、分工一起配合、服務人本的意識,通過對技術和技巧者的重視即“賢者得進”來規范和穩定社會次序,從而“兼足全國”,達到富國與治道的幻想境界。在晚期儒家禮學思惟體系中,“百技所成”“知者為分”“任智進賢”統一于明禮而教的觀念,在當代依然具有啟發感化,指導我們關懷人本、尚智善知、重視專業分工,“以禮養人”,培養周全發展的人才。
作者簡介:葛詩嫣,女,1990年生,遼寧年夜連人。中國國民年夜學哲學院在讀博士生包養俱樂部,愛知年夜學中國研討科在讀博士生。研討標的目的為中國哲學、儒學與孔教、釋奠禮、“廟學合一”制、作為孔教空間孔廟與書院等。愛知年夜學2021年“ICCS若手研討者研討助成”項目《廟學合一制的當代價值——從孔教空間的“祭教分歧”特徵出發》項目負責人。
一、媒介
對于中國傳統思惟中“道”和“技”的辯證關系,學界重要集中在對老子和墨子思惟的闡發,鮮有關注到儒家。〔1〕儒家思惟內涵豐富,不限于政治視角和人倫品德層面,其對于技巧、知識、社會分工的關注在進進新時代的當下依然具有必定的參考價值。儒家思惟具有較高的人文關懷,將人生問題納進“修身、齊家、治國、平全國”的體系,在經世濟平易近的家國情懷中闡釋哲學思惟,倡導禮制教化,并且寄寓必定的政治責任感。在儒家思惟成為正統思惟、官方軌制之前,對于哲學概念的思慮和闡釋往往加倍樸素、真摯。在先秦儒家經典中,荀子《富國》一篇中論及了“道”與“技”的辯證關系,從滿足人的欲看出發,關注國計平易近生,提出“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從而達到治國之“道”的觀點。同時,治國要從德出發,通過禮的實施來教化蒼生,構成良性循環,促進社會穩定與國家繁榮。
二、儒家禮治基礎上的“道”與“技”:明分使群
“明分使群”是荀子在禮治基礎上對待“道”與“技”的基礎思惟,從個人的“技”出發,通過禮樂軌制的“明分使群”帶來“道”的幻想狀態。
1.百技所成以養一人
確定人道欲看是荀子的思惟條件。就個體而言,人各有欲看,假如各自而不加以限制任憑欲看行事,必定會構成紛爭,即“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2〕而從整體的角度看,“人之生,不克不及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年夜害也;有分者,全國之本利也”。〔2〕人成為“群”,即在社會中生涯、獲得資源是需要的,但是人道自己的欲看會形成群體的“爭”與亂,是以,要以禮儀軌制劃分人的名分,使每個人意識到本身的才能和在群體中的感化包養網VIP,確保社會有序發展,從而帶來更年夜的整體好處。“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2〕恰是荀子在這樣的佈景之下所提出的。人們所擅長的技巧多種多樣,是人類豐富的智力資源,應當充足發展各種技術,并通過智力開發為應用于人的製品,滿足物質生涯的需長期包養求,從而實現治國之“道”。可見,在戰國時代,荀子就留意到了技術的主要性,敏銳指出了要發展多種技術服務于人,促進人的周全發台灣包養網展。
雖然在封建社會中,“百技養一人”的思惟具有必定的局限性,出于“物多而所奉者寡”的緣由將“百技”奉獻于君王一人顯然對于年夜多數人是不公正的,可是這種周全發展多種技術從而改良、豐窮人們生涯的思惟趨向在當今依然具有啟發意義。在當代,新技術新效能層出不窮,最終目標都是服務于人,帶動全人類的周全發展,而不僅限于市場需求或許商業好處的驅動。從儒家的人本思惟出發,高精尖技術的研發不是最終目標,技術反動應當帶來更適合人類需求的生涯方法,從物質上更充足地供養人,從精力上更貼切地涵養人,以致培養出更愉悅的人類生涯環境,來實現對人之“道”的關懷。
2.能不克不及兼技
對于“技”,荀子還提出“能不克不及兼技”〔2〕的分工思惟,認為有才能的人難以兼通多種技巧。荀子舉出:“掩地表畝,刺草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sd包養眾庶之事也。守時力平易近,進事長功,和齊蒼生,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冷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是全國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兇敗水旱,使蒼生無凍餧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2〕可見,農夫、將帥、全國、圣君賢相各有包養管道本身的職責,各自發揮本身的技術與智能才會帶來全國的安寧,從而“兼足全國之道”。〔2〕在《荀子·王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年夜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皇帝共己而止矣。”〔2〕將社會分工為分歧的職業,使農、商、工、士、政等在各自的領域完成分工,農業、商業、工業、包養ptt政務、軍事有序發展,防止“樹事之患”與“爭功之禍”〔3〕,則可以達到皇帝垂拱而治、止息禍亂的幻想境界。同樣,“人不克不及兼官”。〔2〕荀子進而將個人的才能與技術直接對應為技巧的應用,即將“技”適用于分歧的職業與職位。使各行各業根據本身的專業技巧“各供其職”“各從所務”,〔4〕防止兼技、兼職帶來的精神疏散與權力濫用,以技術的進步促進相應領域的疾速發展,從而帶動社會整體的進步。這種專注各自技術技巧、不干預其他領域的有序發展思惟,從“技”的角度出發,既尊敬了專業領域的劃分和細分,又促進短期包養了社會的分工一起配合。
荀子進一個步驟將這種可類比于“術業有專攻”的分工思惟納進儒家“德治”的思惟體系,提出“明分使群”。〔5〕起首,荀子確定知識、尊敬聰明,認為有知識和有才能的人應甜心花園當居于管理者的地位,又明確提出“知者為之分也”,〔2〕使有技巧的人在分歧的職業中各司其職,有才能的人充足發揮本身的技術程度,充足踐行技術和才能的實效功用。《荀子·王制》中提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2〕每個人遵從本身的腳色,依照必定的規范從事本身的職業,經營好本身的社會成分,是一種幻想的社會次序。而禮儀軌制恰是確保“明分”從而發揮各自才能的主要手腕。《論語·陽貨》的“禮云禮云,財寶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6〕恰是以反問的語氣說明了禮儀對規范社會次序的“明仁之文”“通仁之順”〔7〕的感化。儒家通過對禮儀的制訂和推重,明確社會分工,通過權衡個人才能而分派相應的官職,充足發揮知識者和技巧者在各自領域的長處,規范社會次序,以實現儒家德政的最終目標,即達“道”。
實施技術分工的另一個補充方法是給予相應的位置和俸祿:“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2〕“德”既包含我們熟知的儒家德政思惟對個人品格的請求,也可以懂得為一個人的出色之處,即在技巧和知識方面超乎凡人的優異之處。正確地任用技巧者,一方面要將其置于恰當的地位上,給予必定的社會位置,充足發揮其技術才能,另一方面要賦予其應有的酬勞,尊敬知識生產,以期“朝無幸位,平易近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無幸生”〔2〕的公道次序格式。而“禮”恰是區分位置等差的無力保證,使人在成為“群”時有所依憑,防止紛爭和禍亂,即荀子舉出的《詩經》中的“砥礪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綱紀四方”〔2〕這樣以禮樂文明約甜心寶貝包養網束社會,“以養其德”,〔2〕從而達到國家繁榮的亂世之治“道”。
三、重“技”達“道”的具體實施:賢進得官
在“明分使群”的思惟導向下,若何實施這種社會分工呢?重視技術的另一面是對知識的有用應用,將賢強人才分派到相應的各行各業,從而納進儒家的軌制體系中,實現富國安邦的儒家幻想。
1.知者為之分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便認識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2〕王先謙注:“可者,遂其意之謂也。”〔2〕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才能,但才能的鉅細是有所區別的,是以,必定會有聰明和笨拙的表現劃分。“可”是人之知在判斷上的體現,此時“知”的認識對象是知識、聰明、感性,體現了荀子對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的觀照。荀子認為,有知識的“知者”應當居于管理的位置,即“任智”。可見,荀子時代就已經認識到了聰明的主要性,并認識到了“技”與“知”的關包養網ppt聯性,讓知“治道”之人來明確各執技巧者的出色之處,從而區分分歧專業的價值地點。“知識是第平生產力”,應當以知識治理國家,用專業技巧主導社會。
《儒效》也提到過通過“知”來通曉統攝法令是“年夜儒”的標志之一:“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問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謂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如是則可謂年夜儒矣。”〔2〕相對于刻板印象中儒家禁欲式的品德修行,“知通統類”的倡導既是一種感性執行品德的方法,又體現了儒家幻想人格在認知才能、辨別才能和判斷才能上對“年夜儒”的高度請求。可見,對知識的尊敬不僅逗留在技術層面,更是傑出品德修養的主要條件之一。儒家的做法是將高知人才納進權要體系,發揮智力的感化,“知者為之分”,〔2〕令“知治道者”〔8〕來完成“明分”的任務,為人們確定等級名分,制訂職業標準,設包養金額定相應的倫理法式,從而防止欲看雷同而知愚不服等所帶來的紛爭與禍包養犯法嗎患。
2.賢者得進
在“明分”的基礎上,技巧導向的有才幹者遭到社會的認可,進而為官,便可以在專業職位上發揮個人才能。荀子在談論賞罰時提到:“賞不可,則賢者不成得而進也;罰不可,則不肖者不成得而退也。賢者不成得而進也,不肖者不成得而退也,則能不克不及不成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掉宜,事變掉應,上掉天時,下掉天時,中掉人和,全國敖然,若燒若焦。”〔2〕實行賞罰的目標是使賢能的人進而為官,鼓勵其在更高的職位上發揮本身的才能,以“賢者得進”的形式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對于賢進者,儒家以軌制化手腕規范其社會位置之后,繼續通過賞賜、褒獎的手腕激勵他們發揮更年夜的社會感化。“……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平易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屬之平易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儉而蒼生紛歧。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包養違法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2〕在談論教、誅、賞、類的辯證統一關系時,荀子舉出了先王“尚賢使能”的次序觀,用禮樂道義管理社會,選取賢強人才設定各級職位,并用爵位、華服、慶典、獎賞鼓勵其發揮本身才能,像保護初生的嬰兒一樣呵護人才,減輕他們的負擔,為他們協調時間,盡力培養人才,使他們在輕松舒適的物質環境下發揮各包養行情自的知識、技巧,教化平易近眾,貢獻于社會。這種中心調控賢強人才的觀點也與孔子的“富而后教”〔9〕思惟相適應,公道的統治設定與眾人的協作共同相輔相成。儒家“教”的思惟不限于教導教學,更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教化氣力,通過強年夜執行力保證各個地位的人盡職盡責,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解蔽》篇也提到:“《詩》包養網站曰:‘明明鄙人,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2〕可見對于“技”的重視和發展,依賴明君的教化,通過任用人才,將賢能之人置于合適的位置并充足發揮其才能,最終融進“道”的周全實施。
四、養“技”之“道”:精于道以兼全國
荀子的《富國》之道與儒家的暴政思惟一脈相承,尋求國富平易近強的年夜一統社會,以達成德治全國的最終政管理想。在“明分使群”的思惟基礎上,“道”的貫徹依賴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知識上的精進和技術的公道運用,以對“道”的充足認識兼容各種物質性技巧。
1.兼足全國之道在明分
荀子明確提出道的基礎是“兼足全國之道在明分”,又認為“知者為之分”,可見知識的主要性在“明分使群”的思惟體系中居于初始位置。有知者為社會區分專業領域并制訂等級名分,根據分歧的技術程度和職業取向將人們的技巧運用于社會職業分工中,從而優化社會形態,使每個人“能群”,達到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以成“兼足全國”之道。荀子實事求是地關注了人道的欲看,并對人的欲看予以確定,認為個人欲看的滿足應當樹立在適當的名分上,從當今的社會視角來看,知者“明分”的意義在于發揮個人才幹,規范職業素養,從而充足應用技術為社會服務,通過各個領域的良性發展帶動全社會的進步。此時的“道”既是重視技術的具體方法、路線,又象征著一種整體上經世濟平易近、兼善全國的最終目標。荀子確定了知識的主要性,并且可以從中解讀出“技”與“知”的關聯性,是現代思惟史中將技術與知識融進儒家之“道”議題的主包養網dcard要例證。
在儒家思惟體系下,“明分”以用“技”的觀念同樣具有“禮”文明的底色。《荀子·禮論》提出“制禮義以分之”,〔10〕用禮儀規范、禮樂文明共同“明分”的貫徹實施,滿足個體的物質需乞降價值尋求,也回應了《富國包養網ppt》開篇“同欲而異知”的命題。荀子的思惟是一部儒家的禮治教化體系,“技”的運用同樣依靠軌制化的“明分”,用禮儀制衡人們的欲看,確保各個技術領域的有序發展。以禮制確保知識的貫徹與技術的實施,是荀子時代盼望恢復禮儀軌制的思惟產物,是以,“明分使群”以養“技”的觀點可以看作“名實相符”對“百技所成”的內在請求。不成否認的是,荀子對待技術之“道”體現了儒家思惟對現世的觀照,也是儒家實踐精力的感性甜心花園闡發。“學而時習之”,儒家思惟向來具有將理論思維具體化、投射到客觀運用之中的趨向,雖然經常囿于既有“禮”軌制時而走向僵化,但這種“知”與“行”相輔相成的態度是可取的。
2.精于道者兼物物
《富國》一篇中明確提出“以德役力”:“正人以德,君子以力。力者,德之役也。”〔2〕這種正人以德化人、君子以力事人的思惟正如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11〕惹起我們反思“技”的選擇與運用之道。對于個體而言,若何發揮本身的技術才能以滿足保存欲求,并適應時代、順勢而為?在《荀子·解蔽》中,提到了“類不成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農精于田而不成以為田師,賈精于市而不成以為賈師,工精于器而不成以為器師。有人也,不克不及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正人壹于道而以贊稽物”。〔2〕認識事物的方式、原則不成能有兩種或以上,所以要選擇一種靠得住的方法并專注之。縱然有分別專精于農業、商業、工業的技術,但精于“道”的人雖然不是這些技巧的專業者卻可以管理多個領域。他們專心于道,從而可以幫助考核分歧領域的“技”并且敏銳認知“技”的屬性與功用。可見,熟練把握“技”是有才能之人的優勢地點,而假如精準掌握了“道”,則可以從“道”的高度對待萬物,立乎其年夜者,來兼治〔12〕各種技術的高明、高深之處,以公道的方法運用“技”。
那么,什么是“道”?在《解蔽》篇中,荀子說:“何謂衡?曰:道”。〔13〕王先謙將“道”注為“禮義”。道是一種心中應具備的權衡標準,需求虛心、專注、靜心以領悟,即“虛壹而靜”。〔14〕這種應用于制衡的“道”,也可以解釋為培養獨立的思慮才能,虛心、冷靜而專一地對待事物,“堅持一種清靜、甦醒、專注的心態,不被事物的內在表象和紛亂的心緒所蒙蔽”,〔15〕以專注的心態獲得對事物公道、恰當的認識。在科技飛速發展、重生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這種冷靜、果敢之“道”體現的精力尤為珍貴,無疑是中國傳統思惟中可以吸取到的對待“技”的哲學態度。正如孔子的“正人不器”〔6〕說,以一種正人之“道”式的綜合判斷才能融攝“百技”,步于時代前沿。誠然,作為儒學思惟家的荀子無疑有“禮義”教條趨向的思惟缺點,而我們則不用拘于儒學的教條傾向,無妨往接納這種可貴的虛心思慮的態度與敏銳的判斷力。
五、總結:以“禮”養人的當代啟示
以上從“道”與“技”的觀點解讀荀子的《富國》篇,將其思惟歸納綜合為“知/技術—(明)分—禮義—(治)道”的邏輯結構,以“明分使群”“知者為之分”“制禮義以分之”的理路最終統一于儒家的“禮”的思惟體系,“明禮義以化之”,〔16〕促進德政的實施和儒家之道的貫徹。荀子主張通過禮義將欲看把包養dcard持在公道的范圍內,通過職業分工使平易近眾達到“能群”的後果,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來踐行“道”,具有濃厚的儒家禮治顏色。
一方面,從“百技所成以養一人”和“兼足全國之道在明分”可以看到儒家內在的次序感對“技”與“道”的有機構建,即以“禮”養“技”。荀子《禮論》篇提出“禮者,養也”,〔17〕禮的貫徹順應了人生而具有的欲求,即“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以公道的分派方法任用賢強人才,得以發展技術、晉陞各行各業的專業程度,從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帶來社會的充裕與興盛。另一方面,現代的禮還具有通過隆重的儀節與優美的工藝彰顯明君的仁愛厚德、向其表達依賴、敬佩與忠誠的感化,即養其知、養其厚、養其德。〔18〕當今社會依然需求這樣“以禮養人”的人文思惟。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也不應疏忽對人本的關懷,即培養知性、敦樸、明德的周全發展人才,知行合一,以德才兼備的人文素養促進當代的物質文明與精力文明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對于中國傳統思惟中“道”與“技”關系的既有研討,重要以莊子思惟和墨子思惟為研討對象,如:王亞波.莊子“道”“技”合一技術論及現實意義[J].管子學刊,2014(4);劉曉燕.《莊子》“技”、“道”關系之辨正[J].河北學刊,2015(7);邵艷梅.“技”“道”之思——莊子“技進于道”的默會之維[J].青海社會科學.2019(2);郭震旦.道技合一:墨子科技思惟論略[J].東岳論叢,2010(2);趙錦榮.道與技——解讀莊子的“無為”境界[J].理論與實踐,2013(12);王前.技術文明視包養甜心野中的“道”“技”關系[J].天然辯證法通訊,2010(12);大批觸及了老子和莊子的思惟,但對儒家的相關思惟談論未幾。在對于荀子《富國》一篇的先行研討中,重要圍繞其經濟思惟,如:姜希玉.荀子裕平易近富國經濟思惟及其現代價值[J].新疆年夜學學報,2016(5);陰蘇哲.《荀子·富國篇》研討[J].佳木斯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劉書正,劉朝陽.荀子“富國裕平易近”經濟思惟闡釋[J].管子學刊,2020(1);東方朔.“欲多而物寡”則爭——荀子政治哲學的邏輯條件和出發點[J].社會科學,2019(12);東方朔.荀子的政治正當性理論——以權力來源為中間[J].現代哲學,2019(9);關注了其政治哲學方面的思惟。其他學術研討年夜致也僅關注中國哲學的常規研討話題,并未觸及“道”與“技”的關系.
[2]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177,174,174,181-182,181,217,174,175,162,176,177,178,179,173,173,144,175,183-184,188,397,179,386-387.
[3]《荀子·富國》:“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
[4]王先謙注《荀子·富國》:“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必使各供其職,各從所務,若無分,則莫不惡勞而好逸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
[5]《荀子·富國》:“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
[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83,17.
[7]《荀子·富國》:“古者先王朋分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包養網心得,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將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7.
[8]王先謙注《荀子·富國》:“故知者為之分也”:“……知者,謂知治道者。又讀為智,皆通”。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5.
[9]《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甜心花園曰:‘教之。’”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4-135.包養心得
[10]《荀子·禮論》:“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克不及無求;求而無懷抱分界,則不克不及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平于欲,兩者對峙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包養網推薦[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337.
[1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113.
[12]王先謙注“精于道者物物”:謂能兼治,各物其一物者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387.
[13]《荀子·解蔽》:“何謂衡?曰:道。故心不成以不了解。心不了解,則不成道而可非道。”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382.
[14]《荀子·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年夜清明。萬物包養網單次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掉位。”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385.
[15]葛詩嫣.從“動”的養生觀到“動”的人生觀——兼論《呂氏年齡》的“氣郁”與“達郁”[J].宜賓學院學報,2020(2):61.
[16]《荀子·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全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425.
[17]《荀子·禮論》:“故禮者,養也。芻豢稻粱,五味調噴鼻,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砥礪、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貌、包養合約越席、枕席、幾筵,所以養體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337-338.禮可以養人之口、鼻、目、耳、體,令人身心愉悅.
[18]《荀子·富國》:“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制之,合全國而君之包養女人,非特以為淫泰也,固以為王全國,治萬變,材萬物,養萬平易近,兼制全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掉之則亂。蒼生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誠美其厚也,故為之出逝世斷亡以覆救之,以養其厚也;誠美其德也,故為之砥礪、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其德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收拾.北京:中華書局,2012:178-179.
本文系愛知年夜學“ICCS若手研討者研討包養意思助成”項目《廟學合一制的當代價值——從孔教空間的“祭教分歧”特徵出發》的階段性結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