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將中國哲學納進世界哲學的視野中——專訪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年夜學哲學系傳授楊國榮》
受訪者:楊國榮
來源:川觀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仲春廿五日壬辰
耶穌2025年3越24日
人物簡介
楊國榮,浙江諸暨人,華東師范年夜學資深傳授、一級傳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形而上學學會主席、國際中國哲學學會(ISCP)前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重要研討領域包含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出書《倫理與存在——品德哲學研討》《道論》《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天生》包養站長《人類行動與實踐聰明》《人與世界:以“事”觀之》《楊國榮講王陽明》《思與所思:哲學的歷史與歷史中的哲學》《莊子的思惟世界》等學術著作20余種,多種論著被譯為英、韓、德等文字在國外出書或發表。
“具體形上學”既基于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又以世界哲學佈景下的多重哲學聰明為理論之源
中國哲學中的不少概念是其他文明傳統所缺少的,這些概念有助于推進對世界以及人類生涯更為深廣的懂得
我們需求構成更為寬廣的視野,將中國哲學和東方哲包養網推薦學都納進世界哲學的視野中,這樣,哲學的建構才能夠具有理論意義
“學無中西”的目光說究竟就是一種世界文明的目光,背后所體現的是對世界文明的尊敬
中國哲學應當積極參與到世界性的百家爭鳴之中,應該到世界的舞臺上往表態,進進世界哲學的配合體之中
在楊國榮上海居所的客廳里,木質書架從地板直抵天花板,仿佛一座微縮的哲學史長廊——從泛黃的《周易注疏》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包養價格從王陽明的《傳習錄》到羅蒂的《哲學與天然之鏡》,層層疊疊的文獻間躲著一把懂得中國當代哲學發展的鑰匙。
作為國際哲學學院(IIP)第二位來自中國年夜陸的院士,他以“具體形上學”理論買通中西哲學脈絡,更以對“事”概念的創造性解構,為現代人懂得存在之意義開辟新徑。
楊國榮(左)與川觀新聞記者。
“哲學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扎根于‘事’的泥土。”這位少年時代就研讀《資治通鑒》《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江南學子,將“史”與“思”的思辨播撒深耕,也將中國哲學的“事理”傳統與東方哲學的存在主義理論包養心得熔鑄一爐,構建出獨特的哲學體系。從建筑公司的裝卸工人到國際哲學舞臺的“擺渡人”,楊國榮的學術軌跡折射著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身體與精力的雙重跋涉——他親歷“實踐是檢驗真諦的獨一標準”年夜討論的思惟激蕩,在馮契師長教師“聰明說”的引領下重釋心學傳統,又借牛津訪學的契機將剖析哲學的方式論引進中國哲學研討。
“書房是思惟的戰場,客廳才是哲學落地生根的處所。”夕陽掠過他鬢角銀絲,在客廳磚地上拖出細長的影——那是一個把半世紀光陰釀成哲思的身影,在人間煙火的客廳里,守護著通向聰明的門扉。
治學之路
從胡衕少年到國際愚人
1957年,楊國榮誕生于上海。不過,他的童年時光年夜部門是在浙江諸暨度過的——這片曾孕育王冕、楊維楨等文明名流的地包養妹盤,似乎也為他的哲學之路埋下了伏筆。
“我舅舅是‘三八式’干部,那時幾乎借光了他的書。”小學二年級楊國榮回到上海,他回憶在舅舅的書架上,本身尤愛《資治通鑒》等史籍。
“歷史中的人事變遷、興衰更替,讓我對‘人何故存在’‘文明何故延續’等問題產生了朦朧的追問。”這種對歷史縱深感的體悟,成為改日后哲學研討中“史思互鑒”方式論的萌芽。
“那是一段逢書就讀的歲月。那些文學作品和包含歷史、經濟、包養意思哲學在內的理論讀物,抓到都讀。”楊國榮回憶,中學時代,他偶爾讀到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被他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命題深深吸引。盡管當時對黑格爾辯證法、康德認識論等概念一知半解,但他已開始嘗試用哲學視角解讀歷史事務。在閱讀中拓展思緒,在先賢的哲思中淬煉出本身的思維軌跡,無論是王安石的新學,還是三蘇的蜀學,都成為楊國榮獲取的養料。而這種將歷史事務置于實踐框架下剖析的思緒,隱約可見后來“事哲學”的雛形。
楊國榮活著界哲學年夜會上作主題演講。受訪者供圖
楊國榮的青年經歷,濃縮著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汗水與思辨中求索的過往——1976年,中學畢業的他被分派到一家建筑資料公司當裝卸工,汗水與塵土的“事上磨礪”為“勞動創造價包養金額值”的哲學意涵添上了一個更為深入的注腳。1978年,楊國榮以優異成績考進華東師范年夜學政教系。在馮契油印本講義《邏輯思維的辯證法》的吸引下,兩年后選學業標的目的時,他決然選擇哲學專業,數年后成為有名哲學家馮契師長教師的首位博士生。馮契倡導的“哲學史與哲學研討相統一”方式論對他影響深遠。楊國榮曾回憶:“馮師長教師講莊子‘廚子解牛’,不僅剖析文本,更讓我們思慮若何將‘依乎天理’的聰明轉化為現代認識論。”這種將古典聰明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治學理念,成為改包養價格ptt日后構建“具體形上學”體系的主要基礎。
在馮契指導下,楊國榮的博士論文《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衝破傳統理學研討范式,初次系統梳理從王陽明到熊十力的心學演變脈絡。馮契在評語中寫道:“此作非止于史述,更見哲學問題之提撕。”這種史論結合的治學風格,在楊國榮1991年5月33歲被破格晉升傳授后獲得更充足展現。他繼承馮契“聰明說”傳統,又引進剖析哲學的邏輯嚴密性,構成獨具特點的“以史進思、以思觀史”研討路徑。
2005年,楊國榮(右)與馮契。受訪者供圖
青年時代的多元經歷——從歷史閱讀的啟蒙、農村勞動的實踐體悟,到搬運工生活的現實觀照——配合塑造了楊國榮哲學研討的多重特質:歷史的縱深感、實踐的導向性以及中西匯通的全球視野。
“哲學是對世界的追問,也是對自我的省檢。”面對東方學者“中國有無哲學”的質疑,他從容回應:中國沒有東方的“philosophy”概念,但這不料味著中國沒有哲學。從先秦開始,中國哲學就以“性與天道”為追問的對象,此中便包括廣泛的哲學問題:性觸及人道以及人的存在,道則關乎世界道理,與之相聯系,“性與天道”關切的問題,即是若何懂得人、若何懂得世界,這恰是中國哲學對世界包養軟體哲學的特別貢獻。
以事觀之
解構人與世界的哲學密碼
談及楊國榮的哲學思惟,“事”是一個繞不開的焦點概念。在他看來,“事”不僅是人的活動,更是世界意義的天生之源。“統一朵花,開在幽谷無人處,與開在你家窗臺下,有何分歧?”面對記者提問,楊國榮用王陽明的典故作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清楚起來。”
這個充滿詩意的答覆,恰是包養感情他對“事”的生動注腳——
在建筑公司當搬運工時,楊國榮就發現:倉庫里的麻袋,在賬本上是貨物,在工人肩上是生計,在哲學家眼中卻是懂得世界的鑰匙。“‘事’就像棱鏡,讓‘物’折射出分歧意義。本然的存在因‘事’而成為現實世界。人通過‘事’與‘物’打交道,‘物’的意義在幹事過程中被不斷敞開。”
“東方哲學家總在糾結‘存在是什么’,中國人更關心‘存在若何顯現’。”楊國榮以荀子“不事而天然謂之性”為起點,區分了“天然之物”與“事成之物”:“前者是未被人類活動觸及的野長城,后者是融進生涯場景的居庸關;前者是未被人類活動觸及的本然存在,后者則是通過實踐被賦予意義的對象。”這種思惟既繼承了王陽明“意之地點即是物”的心學傳統,又超出了單純意識建構的局限,強調實踐對意義的天生感化。就像物理學家觀察粒子運動時,儀器記錄的數據已非純粹天然現象,而是“事”的產物。
就像AI天生的詩歌再美,若沒有人類在“事”中賦予價值,就只是字符擺列。在“事”的哲學中,科學實驗中的物理現象因人的參與而成為“事務”,倫理關系中的“親子”之情也需通過具體實踐才幹被感知。這種動態的、實踐的視角,為破解東方哲學中“主體—客體”二元對立供給了中國計劃。
楊國榮與辛格傳授。受訪者供圖
楊國榮進而解釋:與以往哲學家“以物觀之”“以心觀之”“以言觀之”分歧,“以事觀之”,才幹逼真地輿解現實的世界和現實的人。我們所要掌握的,并不是人之外無法達到本然世界或洪荒之世,而是現實世界、真實存在。離開了人幹事的過程,也就沒有我們生涯于此中的世界。中國哲學所說的“贊六合之化育”實際上已有人參與了現實世界的天生的觀念,而這一參與活動具體就展開為廣義上人幹事的過程。通過對“事”的深刻剖析,我們能更逼真地掌握人和世界的本質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防止抽象和空泛的理論探討。
中哲西漸
在廣泛性與特別性之間
面對“中國哲學何故成為世界哲學”的追問,楊國榮的答覆充滿辯證聰明:“中國哲學既是‘中國的’,也是‘哲學的’。它需求被世界承認,但起首要有自我認同。”
在楊國榮看來,中國哲學要走出往,既不克不及當文明標本,也不克不及做學術附庸。20世紀90年月,當國際學界還在爭論“中國有無哲學”時,楊國榮就帶著“具體形上學”踏上國際講壇——
他將莊子的“齊物論”與海德格爾“存在論”對比:“一個以道觀之消解差異,一個強調此在個體性,看似南轅北轍,卻為懂得存在供給了互補視角。”這種“不求統一、但求會通”的對話戰略,為跨文明哲學來往供給了方式論。
在楊國榮的書架上擺列著american印第安納年夜學出書社(該出書社重要努力于出書海德格爾等非英美哲學家的著作)、荷蘭博睿學術出書社等國際出書社為他所作的譯著,這也見證著中國哲學的雙軌突圍。
“《道論》《倫理與存在——品德哲學研討》等著作被不少學校列為必讀參考書。”楊國榮撫摸著相關著作,同時指出,文本譯介只是第一個步驟,更主要的是激活傳統聰明的現實性命力。“中國哲學從‘被解釋者’轉變為‘對話者’,這背后最強年夜的支撐是中國綜合國力晉陞帶來的變化。”
楊國榮著作。受訪者供圖
但在跨文明交通中,楊國榮特別提示:“中國哲學不克不及淪為文明標本。”他以“禮”為例,傳統禮制需轉化為包養dcard現代社會的規范倫理,而非機械復刻。這種“創造性轉化”恰是他提出“具體形上學”的初志——將中國哲學的聰明注進對人工智能、生態危機等當代問題的思慮中。暮色漸濃,窗外沙沙作響的雨聲短暫替換了客廳內的交通。這位年近七旬的學者摘下眼鏡笑著說:“哲學永遠在路上。”從諸暨少年的初心,到國際學界的回包養一個月價錢響,他的思慮始終圍繞一個焦點命題:若何在現代性海潮中,讓中國哲學既守住“根脈”,又長出“新枝”。或許正如他所言:“真正的聰明,既要有追問‘天道’的超出性,也要有成績‘人事’的實踐力。”
對話
中國哲學可以為世界哲學供給資源
治學路徑:
史與思是統一的、互動的
記者:您的學術研討經歷了怎樣的階段和變化?
楊國榮:我總體上的一個治學路徑是史與思的統一,就是歷史和理論思慮是不克不及分開的。從治學過程來說,可以分紅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月到20世紀末,重要以中國哲學史的研討為主,但即便是以歷史為主,也不是只梳理資料,就歷史而歷史,而是始終在歷史的考核中又滲進感性的觀照,這是我的特點。
第二階段是進進21世紀以后,在這一時期,我更重視哲學的理論思慮,但同時又留心歷史考核。當然,史和思始終是互動的:第一階段包括了對歷史的理論性思慮;同樣,第二階段并非與歷史的關注無涉,兩個階段雖有側重,但非嚴格分離和對立。
記者:在第二階段,您陸續出書了“具體形上學”系列著作,“具體形上學”被選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原創學術理論示例之一,這些著作一以貫之的觀點是什么?
楊國榮:進進第二個階段后,我的研討標的目的從歷史考核轉進理論剖析,重要標志性結果就是形而上學,我提出了“具體形上學”概念,到今朝已經寫了6本書了。包含《倫理與存在——品德哲學研討》《道論》《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天生》《人類行動與實踐聰明》《人與世界:以“事”觀之》等5本已出書的著作,第6本《以人觀之,走向人道化的存在》即將出書。這幾部著作一以貫之的主脈,就是“具體形上學”。“具體形上學”既基于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又以世界哲學佈景下的多重哲學聰明為理論之源,其內在的旨趣在短期包養于從本體論、品德哲學、意義理論、實踐聰明等層面闡釋人與人的世界。與抽象形態的形而上學或“后形而上學”的視域分歧,“具體形上學”以存在問題的根源性、品德的形上向度、成己與成物和意義天生的歷史過程、人類行動與實踐聰明為指向,多方面地展現人包養情婦的存在與世界之“在”的具體性。
總體上,我的思慮重要圍繞若何懂得人與人的世界、怎樣成績人與人的世界,試圖提醒此中具有廣泛性的問題和意義。
記者:“以事觀之”不僅是哲學方式論上的創新,更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深入觀照。其焦點內涵是什么?
楊國榮:世界上分歧的平易近族都有本身的哲學觀念,“事”就是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這一概念與philosophy類似,在中國哲學中,相關的聰明尋求在傳統中重要表現為“性道之學”。同樣,世界上一切的平易近族、一切的人都需求做“事”。離開“事”,人自己便難以保存,但用“事”這一概念來表述這類活動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則只要中國才有。
從“事”的角度往解釋、懂得人類生涯,并不是說,作為“事”的人類活動只要中國才有,事實上,東方人對世界的懂得和參與,也是通過他們的幹事過程來展開的。無論從東方來看,還是就東方而言,人生涯于其間的世界都以“事”為根源,在這一點上,東東方并沒什么差別。
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哲學有“事”這一類概念表白中國哲學年夜有可為:中國哲學中的不少概念是其他文明傳統所缺少的,這些概念有助于推進對世界以及人類生涯更為深廣的懂得。
中國哲學應當積極參與到
世界性的百家爭鳴之中
記者:若何懂得“世界哲學包養網評價”?
楊國榮:將哲學懂得為“世界哲學”,起首與歷史已成為世界的歷史這一更廣的佈景相聯系。世界哲學包養意思意味著超出地區性的文明佈景和文明傳統,從“世界”的角度來懂得這個世界自己。就哲學自己而言,走向世界哲學,同時意味著回歸哲學的來源根基形態。“世界哲學”也可以懂得為聰明的現代形態或許說現代形態的聰明。這樣看,它顯然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概念,而是同時包括著時間性、歷史性的內涵。作為聰明的形態,哲學既超出知識的限制而表現出廣泛的向度,又內在地包括著價值的關懷。與之相聯系,世界哲學意味著從更廣泛的人類價值的角度,懂得世界對人的意義。
記者:若何對待中國哲學、東方哲學及世界哲學之間的關系?
楊國榮: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中國哲學、東方哲學都是在各自傳統下相對獨登時發展的,而在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佈景下,哲學第一次可以在實質的意義上超出單一的理論資源和傳統,真正運用人類的多元聰明推進對世界的懂得,并使哲學思慮自己獲得深化。
從狹義上說,當世界哲學與中國哲學相對時,它能夠比較多地指東方哲學。就廣義而言,世界哲學當然應該包含中國哲學。從更廣的意義上看,不僅中國哲學、東方哲學,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屬于世界哲學。世界哲學的視域,既沒有否認中國哲學之意,也不存在僅僅凸起東方哲學的取向。
在當今的時代,中西兩年夜思潮已經相遇,任何哲學的思慮和建構,假如僅僅單一地上溯某種傳統,都很難有什么性命力。我們需求構成更為寬廣的視野,將中國哲學和東方哲學都納進世界哲學的視野中,這樣,哲學的建構才能夠具有理論意義,這也意味著從人類認識和世界的視域來考核問包養站長題。
記者:“學無中西”是您一向奉行的治學理念,若何懂得和踐行?
楊國榮:“學無中西”是中國近代有名學者王國維在20世紀初提出的,王國維指出,“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學無中西”的目光說究竟就是一種世界文明的目光,背后所體現的是對世界文明的尊敬。從事任何一個學科的研討,都不克不及僅僅守著本身的傳統,當然也不克不及蒲伏在別的一種傳統之下。我們需求有中西文明彼此融通的觀念,以開放的心態往接納和懂得分歧文明的精華。
站活著界哲學的高度和視野下反觀分歧傳統,無論中國哲學還是東方哲學,都是明包養甜心網天進行哲學摸索的需要資源。中西哲學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排擠關系,相反,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東方哲學包括豐富的思惟資源,可以構成進一個步驟思慮中國哲學的主要參考佈景。
中國哲學并不僅僅是既定的、歷史的東西,它處包養網比較于天生過程中,具有開放的性質,當代中國哲學同樣需求進一個步驟發展,唯有這般,中國哲學才會有新的性命力。我曾在分歧場合屢次提到馮契師長教師在20世紀提出的主張,即中國哲學應當積極參與到世界性的百家爭鳴之中,應該到世界的舞臺上往表態,進進世界哲學的配合體之中。在我看來,對中、西哲學的資源加以會通,是明天思慮哲學問題所不成或缺的。
記者:要參與世界性的百家爭鳴,中國哲學若何進步話語權?
楊國榮:中國哲學的話語權,我認為與兩個要素密不成分。一是佈景性要素,一種文明形態要獲得國際話語權,與這種文明形態背后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明等綜合實力息息相關。這幾年中國哲學遭到重視,很年夜水平上得益于中國綜合實力的年夜幅晉陞。二是內涵性要素,即真正構成為其他文明形態所承認的創造氣力和意義。中國哲學的話語權絕非口號之爭,而是依賴于扎實的學術原則,唯有包養感情逼真地展現本身文明創造的意義和內在氣力,才幹獲得其他文明形態的尊敬和認可,這也是獲得國際話語權的基礎條件。
多元路徑
彰顯中國哲學獨特價值和魅力
記者:中國哲學若何進一個步驟展現在當當代界的獨特地義?
楊國榮:中國哲學有著長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它的獨特價值之一在于對人的關注,強調若何成己成人,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品德境界的晉陞。好比儒家所倡導的“仁”,便著重于對人的內在價值的廣泛確定,這與東方哲學起首關注個體權利有所分歧,它同時體現了一種對人的關愛和尊敬,這種價值取向在當下仍然有著主要的意義。同時,中國哲學也蘊含著深入的聰明,如道家的辯證思維,對于我們懂得世界和處理問題供給了多元的視角。
中國哲學不僅僅屬于中國。在吸取多重資源、對陳舊而常新的哲學問題進行創造性闡包養價格發方面,中國哲學能夠會飾演主要腳色。中國哲學不僅具有在歷史發展中所積累的豐厚聰明資源,並且具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理論品德,能夠以開放的胸襟和心態接納、吸取人類文明(包含東方哲學)發展結果。歷史上,中國哲學曾以此消化、融會外來的釋教思惟而獲得豐富和發包養網VIP展。明天和未來,從本身所蘊含的豐厚思惟結果以及開放的立場出發,中國哲學同樣可以會通東方哲學,進而深化對世界和人本身的研討和認識。
記者:分歧哲學形態在現代要展現創造性,在與世界哲學對話的佈景下,中國哲學應怎樣均衡傳承本身傳統與實現創造性轉化?
楊國榮:中國傳統哲學對問題的討論和表述有本身的特定方法,后者有別于現代形態,從現代看,它在語言情勢、問題內涵等方面,都需求加以轉化,這也是中國哲學的近代化或現代化過程所無法回避的,假如缺少現代形態、逗留于既有的話語體系,中國哲學與其他哲學系統便很難對話;同時,現代中國哲學也需求構成本身的獨特體系,以成為世界范圍內百家中的一家。
概要而言,在與世界哲學相遇之后,進一個步驟面臨若何對話的問題,這里需求防止三種趨向,一是在東方話語眼前亦步亦趨;二是囿于傳統,猛攻“以中釋中”;三是僅僅逗留在標語口號式的“主張”“請求”之上,空喊“創新”“結合”“自作主張”,卻不愿踏踏實實地研討具體問題,以構成建設性的研討結果。
記者:這么多年來,您在哲學研討中始終堅持著豪情,出書了一系列著作,您是若何堅持這種豪情和創造性活氣的?
楊國榮:從學術角度來說,堅持必定的創造力或精神,需求具有學術興趣。興趣是勝利之母,興趣是創造之母,假如沒興趣的話,是做欠好的。學術興趣也可以使人在研討領域持之以恒、樂此不疲。當然,學術興趣與本身的學術積累也具有相關性:沒有必定的積累,便會逗留在比較貧乏的思惟狀態,所思所想都會遭到限制,難以構成新的問題領域。積累越多,未知的領域越廣,興趣就會越濃厚。這是一個彼此促進的過程。
記者:對于正在學習哲學的學生或許年輕的哲學從業者,您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楊國榮:除了堅持學術興趣,最主要的還是要以本身思慮和學習為主,這是個基礎的標的目的。迄今為止我有100余位學生獲得了碩士或博士學位,作為導師,較之事無巨細的指點,我承繼了我老師馮契師長教師的風格,加倍強調“自學”的意義,鼓勵他們勤奮閱讀甜心寶貝包養網、年夜膽思慮,強調應以自我學習、自我充實為主。
一方面,需求多讀中外經典,多以哲學的方法思慮問題,構成思維的張力。要透過它們盡力學會哲學的思慮,理解真正用哲學的方法往提出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習慣只能通過閱讀哲學家的著作而逐漸構成,沒有捷徑可走。
另一方面,盼望大師既要切實關注科學發展、人類命包養網車馬費運等各種現實問題,也要高度重視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結果。中國哲學可以說是無盡的思惟寶躲,此中有良多言簡意賅的表述,包括不少令人回味無窮的意義。宋明理學的奠定人張載在闡釋“思”和“勉”時,曾概要指出:“勉,蓋未能安也;思,蓋未能有也。”意即不克不及僅僅逗留在思和勉的狀態中,而是需求盡力而為、竭力而行,否則能夠無法達到不受拘束的化境。年輕人應當以張載之言為敦促包養條件,在學習中思慮,在思慮后盡力踐行。
記者手記 以“事”為船,渡哲學江海 采訪楊國榮傳授,是在他客廳里氤氳的茶噴鼻中開始的。 “我是在高級學校中的自學成才者”,楊國榮在講述過往求學生活時的笑談,讓記者印象深入。隨著采訪的繼續,這句本是自嘲他進進年夜學,再到由政教系轉進哲學系期間思慮、自學的引言,卻被分離出了更多的深意——自省、求己、堅持,在實踐中摸索。 強調“史與思”的統一,踐行“學無中西”的主旨,楊國榮帶著多本被列為“懂得中國哲學的必讀書目”的譯作走上國際學術講壇,用淺顯的話講,楊國榮用本身的方法為基于中國傳統的形而上學開辟出一條聯通東西的途徑。 這是一種“忍性”。當20世紀90年月,國內外學界仍在爭論“中國有無包養合約哲學”時,楊國榮便帶著對于“事”的思慮踏上國外講壇。“我的英文都是自學的‘書本英語’。”雖自嘲這般,他卻真正用本身“行事”的忍性讓文字翻過山海,將思惟的根扎向深處。 采訪間隙,楊國榮從書柜中掏出了一摞哈佛年夜學對他的譯著。在他看來,文本的“漂洋過海”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讓中國哲學從“被解釋的標本”變為“主動對話的主體”。這種“不求統一,但求會通”的聰明,對比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即是“事”的實踐——讓人的“心外之物”瞬間都“清楚起來”。 暮色漸沉,書架上的譯著在余暉中出現微光。它們不再是單向輸出的“文明手刺”,而是成為全球哲學星圖中的坐標——這或許恰是楊國榮“具體形上學”的深意:以“事”為船,既擺渡思惟,亦連接人間。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